“我从台中来”:台青融“陆”种黄瓜

2024-06-08 16:39:22 | 来源:泰州日报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图为“给不了你要的幸福GL 近期最火热的话题无疑是从科技圈的讨论到全社会的议题这项被不少行业专家认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自然也会对体育产生影响作为展示科技发展成果的一个“橱窗”体育可以说是最早让人类看到人工智能巨大潜力的领域之一这里不得不先提到棋类运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与尚处AI发展前期的“深蓝”“更深的蓝”两款超级计算机展开鏖战取得一胜一负配合当时一系列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接下来的故事人们就更熟悉了算力达“深蓝”数万倍的“阿尔法狗”(AlphaGo)围棋人工智能在与李世石、柯洁两位围棋界标志性人物的对弈中均取得完胜“阿尔法狗”将围棋带入了新的发展纪元引发了一系列围棋人工智能的问世与迭代如今在国内外围棋网站上“人机大战”的质量颇高爱好者还能借助AI分析胜负从而提升棋力事实上人工智能早已渗透到体育的各个方面大家已经见怪不怪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机器人竞技格斗等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这一交叉领域的实体化呈现在电竞领域一款人工智能于2018年就已经在《刀塔2》的“五对五团战”中战胜了人类玩家这表明人工智能不仅单兵能力强组队协作也有了重大进展在体育消费与运动健身方面人工智能的渗透度就更高了从兼具娱乐与健身功能的各类体感游戏到“网红”产品智能健身镜再到手机上林林总总纠正动作、分析效果的健身应用都多少带着人工智能元素在人工智能助力体育方面中国在软硬件上都没有掉队不仅“绝艺”等围棋人工智能的水平处于国际前列一些“小而美”的探索也给人惊喜2021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个“极客”团队开发出一个分析举重运动员技术动作的人工智能创意项目《夺冠》不仅帮助陕西队备战全运会还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展现出中国大学生在AI助力体育训练方面的创造力基于体育高度的公开性与竞争性有大量科研力量以此为突破口进而推广到更多行业这让AI对体育圈的深刻影响成为科技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一个缩影面对更多元更高阶的需求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持续拓展它对体育圈的影响持续加深而这些年也出现了选手在个别项目的比赛中借助人工智能作弊的情况无论竞技体育还是日常运动如何更合理合规地使用人工智能让科技向上、向美、向善地服务于人类将是在发展中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文案:郑昕编辑:高萌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摄

  中新网福建漳平6月6日电 (张金川 廖珍妹)“大陆市场太大,颠覆了我的认知。”不顾家人的不理解,赖光毅2019年孤身从台湾台中而来,“我一定要来大陆做设施农业的开路先锋”。

5月22日,台农赖光毅在他的蔬菜基地查看黄瓜生长情况。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算来,赖光毅已“登陆”5年。他扎根福建龙岩漳平市南洋镇暖州村,在20亩田地里勤勤恳恳种植果蔬。

  “台湾农业是精致农业,种3亩地就是大户;来到大陆,他有20亩地,种的蔬菜供不应求,还有当地政府激励措施和合作商机等着他。”赖光毅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现年40多岁的赖光毅,毕业于台湾逢甲大学城市规划相关专业,是个“农二代”,其家族一直从事农业育苗。在上大学时,他作为互换生,曾到上海同济大学学习进修,对大陆并不陌生。

  来到漳平,赖光毅一期投资400万元(人民币,下同)建设20亩设施农业大棚,从台湾小番茄起步。

  “我在大棚种植台湾玉女小番茄,市场效益良好,可年产小番茄7万余斤,年产值150万元。”但因番茄采摘用工大,又同当地茶叶采摘用工撞档,赖光毅于是改种用工更少的台湾黄瓜。

  孰料台湾黄瓜表皮呈黄色,却让消费者误以为蔫了,而销路不好。赖光毅并未因此退缩不前,再次改种大陆密刺黄瓜。

  “我先是带着台湾精致农业思维和台湾品种来大陆发展,当发现未必适应大陆市场后,便转换思维,改种大陆品种,效果更好。”得益于智能温控大棚种植,赖光毅种的大陆密刺黄瓜无论个头、口感都更佳,“更大更脆,更甘甜爽口”。

5月22日,台农赖光毅种的黄瓜已进入采收季。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现在,赖光毅的所有大棚基本全种大陆密刺黄瓜。他带领记者走进智能温控大棚,只见黄瓜全部采用离地设施介质栽培、水肥滴灌与叶面有机肥喷施方式浇灌。

  “这就是台湾设施农业模式。”赖光毅说告诉记者,在大棚中种植果蔬,通过营养液提供养分,可实现精准施肥,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同传统土壤种植差别很大。

  从小番茄到黄瓜,从台湾品种到大陆品种,赖光毅的“登陆”务农路在摸索中前行。“把台湾农业思维照搬到大陆发展是不行的,单靠自己也是不行的。”

  “自己一个人事事要操心,很辛苦,要将自身优势和当地实际情况相融合。”赖光毅认为,种台湾品种和大陆品种都有赚到钱,但事后一想,拥有好技术的自己假如一开始就与当地人合作,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如今,赖光毅正和当地农户谈合作。“我发挥设施农业技术和设备优势,对方发挥人脉、商圈优势,携手将产量、市场份额做大。”

5月22日,台农赖光毅蔬菜基地里的黄瓜长势喜人。中新网记者张斌摄

  一个人扎根闽西山村,妻儿均不在身旁,但是赖光毅并不寂寞。“以前滴酒不沾,现在把酒言欢。”客家人热情好客,让他融入了当地“朋友圈”。“刚来时没朋友,慢慢地就都熟起来了,感受到‘两岸一家亲’的温暖,也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农业补助。”

  “一亩大棚设施有5万元农业补贴,减轻了我的资金压力。”受益于大陆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赖光毅在暖州村里坚守,继续发展设施农业。

  赖光毅把公司取名为“福建星兴向农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用他的话来说,“星兴”各取父母姓名中的一个字,寓意父母相伴“登陆”创业,而“星兴向农”寄托了他对大陆设施农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坚定信念,这是他“登陆”发展的初心。(完)

【编辑:刘欢】

下载腾讯新闻网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 layer 评论

    icon
  • layer 置顶

    icon
layer